(资料图)
近日,印江一公司的“就业帮扶车间”牌被摘除,这是该县因经营不善、停止运营3个月以上、失去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作用,而被摘牌的第8家“就业帮扶车间”。
“就业帮扶车间”以吸纳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为目的,且吸纳脱贫人口、农村低收入人口、易地搬迁人口等“三类人员”就业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或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、分散式或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、劳务合作社等经营主体。被认定挂牌的“就业帮扶车间”可享受吸纳就业补贴、创业担保贷款、社保补贴、场租补贴等政策。
在基层类似的“牌子”还有很多,如就业帮扶企业、就业帮扶基地、社区微工厂等。这些小牌子成为促就业的大平台,不仅有效助力“三类人员”就业,也为残疾人、妇女、青年等群体就业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这其中,也有一些是空有其“牌”,含金量不足、带动能力弱。
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。要让每一块“牌子”都有含金量,就不能一挂了之,而应实行动态管理,严格执行认定与退出机制。相关部门既要严格认定标准,也要严格资格管理,对每一块“牌子”的经营状况、运行情况、带动能力等,定期进行跟踪、查验、核实,对已不符合条件的果断取消资格、摘牌取缔。
印江先后摘掉8块“就业帮扶车间”牌,这一做法便值得点赞。该县坚持“成熟一个、认定一个”的原则,按照“认定一批、发展一批、取消一批”的管理思路,规范就业帮扶车间的认定管理,真正做到了监管不走过场,摘牌绝不护短。
“牌子”不能一挂了之,更不能只“挂”不“管”。后续服务要跟上,政策要落实到位,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工作指导,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生产、经营、资金以及就业培训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,助力企业健康成长,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作用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
编辑 田勇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