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见习记者 王钰舒 广州报道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电动自行车的管理,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顽疾,放眼全国,良方难寻。
伴随着广州市近日发出的一则通告,让这个老大难问题,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,广州此举能否蹚出一条新路?举国关注。
新旧措施对比,实操可行性存疑
广州市发出的这则通告,全称为《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(征求意见稿)》,通告提出,对电动自行车分层次、分时段限行。该话题迅速升上热搜,支持与反对的声音,络绎不绝,热度不减。
先来看广州市的这次征求意见稿,相比两年前的2021年版征求意见,优化调整内容包括两个方面:在限行范围上,将“中心区域限行”调整为“部分路段限行”;在限行时间上,将“全天候限行”调整为“全天、白天、高峰分层次、分时段限行”。
具体讲来,此次广州拟限行电动自行车的路段,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,特别是天河CBD区域,基本被纳入全天限行路段。此外,东风路、黄埔大道两条城市大动脉全天限行;包括沿江路、滨江路、艺洲路、阅江路等路每天早上7点半至晚7点半限行。
对于此次调整,广州市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,主要是因为广州市中心区早晚高峰交通拥堵、非机动车基础设施不完善、道路资源不均衡,对广州市中心区电动自行车应该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。
对于这次最新调整,现实中究竟具备多大的可行性?这也是讨论中众多反对者的着眼点,“早晚高峰期,基本上都是家长们接送孩子的时间段,不让家长骑电动车接送孩子,让大家都改为开车,岂不是让学校附近路段更拥堵?”
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,治理新政箭在弦上
实际上,电动自行车,早已关乎千家万户,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拥堵问题,广州市此次痛下决心,再次调整限行管理政策,其实也是迎难而上的必然选择。
早在一个前的5月14日凌晨2时48分,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宝岗西后横街一民宅发生致5人死亡的火灾事故,经初步调查为电动自行车电池违规带入室内充电起火所致。事发后,广州市海珠区立即在全区开展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百日行动,要求各个社区登记电动自行车数量,严格禁止电动车违规入户充电。
随后,广州市海珠区消安办、广州市海珠区安委办发布《致海珠区全体居民的一封信》呼吁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,坚决杜绝违规充电,海珠区正对电动自行车的产品质量、流通销售、通行秩序、停放充电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治,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。凡是提供海珠区涉及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及证据的,经查证属实将给予200-10000元奖励。
另据广州消防统计,截至6月13日上午,广州今年以来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共199起,起火原因为蓄电池故障136起,占电动车火灾的68.34%;电气线路故障28起,占电动车火灾14.07%;自燃25起,占电动车火灾12.56%。
痛定思痛,治理新政,箭在弦上。
简单的堵与科学的疏,究竟该如何平衡?
另据广州本地媒体报道,截至2023年3月底,广州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已达322万辆,全市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或超400万辆,来自“广州公安”公众号的一个预估数据则印证了上述信息,该预估数据称,广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接近500万辆,且还在不断增加。
无论登记上牌的300多万辆,还是实际保有量接近500万辆,这都不是一个小数,每一辆电动自行车上,都承载着万千车主的出行和安全,都考验着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。
电动自行车的管理,犹如大禹治水,简单的堵,去搞更多手段的限行,显然不是治本之策;如何进行科学的疏,调动起更多车主的自发参与,主动配合政府的相关措施,内化为每一个人实实在在的规范和安全的骑行,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素养,方是王道。
有报道称,在下月初,即半个月后的7月初,广州市将举办电动自行车限行问题听证会,届时相关各方会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,相信会有一个激烈的讨论与辩论。
让我们静待这次听证会。
标签: